2021年初,国内因疫情而动荡的时局逐步企稳,盘整过去一年政治工作,布局未来工作计划的全国两会也如期召开。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同时进行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事项。而其中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供投资人判断今年政策走向最为关键的材料。通过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政策和相关工作部署,就能把脉今年基建与城投的走向。
一、今年宏观政策走向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到,今年财政政策仍然延续了去年一年的宽松导向,在国内经济逐步好转的前提下,“稳健”与“持续”成为了今年的主题。
(一)大方向强调“稳定”与“持续”
从今年两会提出GDP增速目标设置为6%,就能看出监管层目前所持的为“底线思维”。较低的GDP目标主要由于我国今年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明显高于对数量的要求,意图以空间换时间,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熨平2020年带来的剧烈经济波动影响。而从另外的就业目标和赤字率两项指标来看,经济增速需达到6.5%-7%,才能实现1100万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和3.2%左右的赤字率。考虑到新冠疫苗开发、注射进度不断加快,国际政治环境逐步企稳,预计我国2021年GDP走势实现6%的增速不会有明显阻碍,实现7%的GDP增速极为可能。
在这一较低的GDP目标下,政策导向更加强调“稳定”与“持续”,但也需考虑到政策在下半年调整退出的可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本次报告依旧维持,“不急转弯”也是去年12月份以来延续的说法;同时,政策基调将“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保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后续需关注4月政治局会议是否对政策导向进行微调。
(二)财政政策总体宽松程度有所调整,但仍蓄势待发
今年两会报告中的财政政策与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致,未出现超市场预期的宽松或收紧,具体为“赤字率3.2%,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3.65万亿”。对比2020年、2019年财政政策来看,基本回到疫前的水平线。投资仍然是今年驱动经济复苏的排头兵,基建走势值得期待。
(三)货币政策总体政策态度温和,关注后续延展
本次报告中的货币政策整体态度保持温和,也同样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定调,未提降准降息等具体货币政策操作,强调M2和社融增速与经济增速的“基本匹配”。但另一方面,本次报告对于贷款利率的表述是“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与近日银保监会负责人郭树清所说的贷款利率上行表述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降准等的部分内容,则在后期并未完全落地。因此具体货币政策执行调整的方向仍需关注相关负责人访谈及政策发布情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国家投资重点
从过往一年来看,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表现最为突出的仍然是“投资”。今年报告中延续了对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支持,“两新一重”势必在今年扛起经济增长重任。
(一)专项债资金沉淀待释放
由于2020年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今年专项债资金实际规模可能上升。虽然报告中提出的今年专项债资金额度有小幅度缩减,但因为地方优质项目储备不足和终身追责制使得过去一年地方尽管手握资金但难以转化为有效投资,在平台形成了大量沉淀资金。而伴随去年7月份财政部允许调整已发行专项债的用途,随着资金使用效率逐渐提升,今年专项债实际资金规模极为可能高于去年,优质基建项目将愈加炙手可热。
(二)“两新一重”持续发力,老旧小区改造大幅扩增
今年报告中再提发力“两新一重”,表现了“两新一重”作为我国经济基本盘中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报告和去年一样持续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等。在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展现了基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本次报告中表现亮眼。报告中2021年设定改造老旧小区具体数量为5.3万个,较2020年的3.9万个明显增加。结合此前2月财政部《关于梳理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通知》,新增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且专项债也可适度支持新开工的棚改项目,解决了地方很大一部分资金问题。
(三)县乡成为新“战场”
本次报告另一亮点是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建设已然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报告提出:“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对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势必要从城市下到乡县,与县域经济共同开辟出新的发展战场,孕育出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两会之后,城投行业何去何从
城投公司作为全国各大城市政府投资融资平台,是我国地方政府进行资金流通的重要工具。本次报告虽然并未直接对城投做出具体工作部署,但从与之相关领域的表述来看,城投行业在今年将迎来一段机遇与挑战并重的时期。
(一)与社会资本合作,有序布局新基建
自从去年新基建热潮以来,各地城投公司积极布局新基建。但由于新基建项目技术门槛较高且经营属性较强,因此对项目本身资质的要求很高,使得落在实处的项目仍然多是城际高铁和城市轨交。而从报告中看,监管高层更青睐于新基建中技术含量更高,有助于产业升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地方政府背景的城投公司在筛选这类项目时却由于难以达到筛选时的技术门槛,必须借助市场中的专业力量的帮助,导致新基建落到地方上的实质推进速度很慢。预计未来新基建的推进助力将不断向社会资本倾斜,城投与社会资本合作成为新基建推进主要形式。
(二)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城投信仰”仍牢不可破
今年的报告中对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再次进行了强调,而城投作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从“稳妥”二字可以看出,“开正门、堵偏门”的监管倾向仍然非常明确。尽管监管层对化解隐性风险要求不断趋严,但对于弱资质地区将会留有极多的回旋余地,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未来一段时间预计新发行城投债将会有所下降,但已发行城投债将继续维持已有“城投信仰”确保到期兑付,倾力维护地方政府信用。
(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参与者仍需“如履薄冰”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是与2020年报告相比新增的一部分。近两年来,债券市场的信用债事件频发,监管高层高度关注相关风险,加强债券市场的法治建设非常有必要。结合之前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今年主要从强化对债券市场主体的监管、完善债券市场的相关制度、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三大方面入手开展建设。债券市场参与者后续要紧跟监管脚步,适时调整投资策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有序开展投资业务。
四、元亨祥助力基建与城投发展
元亨祥创始以来,多年深耕基建领域,与世界500强企业太平洋建设、中国建筑等合作,为投资人提供众多基建领域投资机会,赢取了丰厚投资回报。近年来,元亨祥积极挖掘城投企业潜力,与投资人共同助力地方政府实现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目前,元亨祥已经与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毕节市政府合作,通过“投资代建”与“投资代付”的金融创新模式为当地政府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城镇化市政项目建设,促进政府化解所欠建筑企业工程款。
元亨祥坚持“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商”的战略定位,聚焦“大基建、大康养、大文旅”,紧紧围绕“一体两翼”的经营策略,以“家庭全景式幸福生活成就者”为使命,通过产业运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促进产业、商业、事业的繁荣,人口、人气、人才的聚集,生产、生活、生态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