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城投政策的收紧迹象越来越明显,但政策的收紧并不是要“终结城投”或是“终结城投信仰”,而是为“城投信仰”建立更多支撑。
一、政策对城投发行人要求的提高
今年以来关于“红黄绿灯”的坊间传闻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城投公司的融资格局,很多债务率比较高的区县城投无法发出用于补流/项目建设的债券。
“红黄绿灯”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至2019年,财政部从2019年起建立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对各地隐性债务和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财政部根据债务率数据,将债务风险分为红(债务率>=300%)、橙(200=<债务率<300%)、黄(120=<债务率<200%)、绿(债务率<120%)4个等级。2021年1月,坊间传闻称,交易所暂停尚未封卷的城投债审批,因等待有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档结果的落地;若发行人属于红档区域(高负债),可能将被暂停发放批文。2月26日,证监会颁布第180号令,公布了修订后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第七十七条强调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红黄绿灯”新规及180号令的颁布无疑是对城投债券发行人发行要求的强制性提升,新规带来的影响会直接导致债务负担较重的平台不能在发债或者发债只能用于借新还旧,同时市场因分档带来的风向标效应,也在倒逼“红灯”平台合理管控债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减轻政府不断增加的债务规模,也对过往债务的到期兑付提供了一种保证。
二、城投评级质量的提升
纵观债市,城投债仍是目前市场上核心优质资产之一,其评级调整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在3月26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取消强制评级安排之后,3月28日,为提升我国信用评级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信用评级行业更好服务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大局,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起草了《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评级分别从评级方法体系、评级独立性、信息披露、评级环境及监管五个方面对债券的评级做了全面要求。
随着前段时间华晨、永煤AAA评级债券的暴雷事件的发生,《通知》的下发无疑会显著提升整个信用债市场的评级的质量,减少债券评级虚高的问题,同时也会让一些出现问题的发行人的评级信息迅速的传递到市场。
和以往相比,今年上半年主体评级及展望被上调数量锐减。评级上调的主体仅20多家,相比于2020年全年的289家,大幅减少,即使与2020年同期相比,也显著偏少。评级公司在评级调升上相对谨慎,在展望调升上同样谨慎。年初至今,仅有3家主体评级展望被调升。
与上调情况相反,主体评级及展望被下调数量明显增加。年初至今,合计共有90多家主体评级被调降,略低于2020年全年的101家,但相比于2020年同期,下调数量显著增多。展望下调方面,年初至今下调主体有38家,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下调数30家。
预期未来债券评级将越来越真实的代表发行人的真实情况,同时一些弱资质区域的低评级主体也将逐步的退出市场。
三、监管趋严长期利好优质城投
当前,各个地方城投都面临市场化转型需求,2021年以来城投的发行政策也在逐步收紧,不管是转型还是政策的收紧,都并不是要“终结城投”或是“终结城投信仰”,而是改变城投市场格局,沿着宏观的大方向进行深化改革,重新进行市场资源的配置,为“城投信仰”建立更多支撑。
政策的收紧是在于通过约束非标准入、调节非标融资成本等方法来控制降低非标占比,同时也是让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整合重组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提升融资平台公司市场主体评级和资本运营能力,提高银行贷款和信用债券等标准化融资产品的比重。综合来看,城投债发行总量受控,新增债质量提高,净融资增量主要由较优质城投贡献,弱资质城投的占比逐步下降,体现出这一轮的政策收紧对城投债长期偏利好。
所以,政策放松时期,可以扩大投资选择,政策收紧时期,不管是城投债这种标准化产品还是政信定融、政信信托这类非标产品,都是不可错失的优质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