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讲究分辨病原体,针对细菌、病毒的不同进行抗菌或抗病毒治疗;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和病程,对症下药,并不深究病原体。
一、中医理论看新冠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和病程,对症下药。所谓辨证,就是根据通过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
在中医理论中,新冠属于温热病,属于广泛的伤寒范畴,具体按季节、地理位置等不同要素,还可细分为春瘟、暑瘟、冬瘟、风瘟、湿瘟等。不同的季节、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个体和病程,“证”各不相同。例如本轮疫情中,更早入冬的北京患者的症状和气候温暖的广州患者症状不同;而同处上海,去年四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去年十二月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同;即便是同时感染的所谓的同一种新冠毒株,不同的患者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中医病种分类、不同的病程发展,中医会开出不同的药方,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目前本轮我国冬季流行的奥密克戎从临床表现上而言,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冬瘟”,具体表现是外寒内热,俗称寒包火,体表寒而内肺热。寒束于外,故患者表现为畏寒、头痛、浑身肌肉酸痛;而热郁于内,故患者的表现为发烧,口咽干燥、喉咙痛。寒束于外是主要病因,针对寒束于外,应用散寒解表的药方,如小柴胡颗粒、荆防颗粒等,通过散寒,让内热有地可散,起到退烧、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后期清热解毒,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但根本问题在于散寒解表。本文将具体介绍小柴胡颗粒的起源、组方、功效及其变通用法。
二、起源——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小柴胡颗粒来源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此方记载于《伤寒杂病论》中。彼时的东汉乃是战乱灾祸频发之时,帝王势单而频迭,外戚、宦官轮番干政,朝政黑暗,官员腐败。故百姓起义之事此起彼伏,地方诸侯势力借故割据。然而朝政动乱并不足以酿成灭族之祸,瘟疫乃是压倒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生机的万恶之源。据竺可桢考据,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寒冷期,气候剧变导致农作物减产、病菌过度繁殖。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汉献帝的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曹植在《说疫气》中曾哀叹:“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悲痛之情跃然纸上,如今读来仍心有戚戚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悲戚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翻译过来是说,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望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汉献帝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有感于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张仲景后来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在约公元210年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的名方包括至今仍用于流感临床治疗的小柴胡汤,而连花清瘟胶囊乃是麻杏石甘汤的古方改良等。除了治疗伤寒症,书中还记载了治疗各种杂病的经方,杂病部分一度散佚,后在北宋年间整理藏书时失而复得,重新整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其中经方包括现仍用于治疗失眠的酸枣仁汤,治疗肠胃炎的甘草泻心汤等。
《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结束中医以前有法无方的历史,后人称赞其“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为“医圣”。自此之后乃至明代,再无大疫大灾之记载。
三、小柴胡汤的组方和功效
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方剂的配伍讲求君臣佐使。明代何柏斋说:“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在小柴胡汤中,以柴胡为君药,黄芩为臣药,半夏、人参、大枣为佐药,炙甘草为佐使药。上七味药,水煮,去滓后,再煎煮,温服,一日三次,可使邪气得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
1.君药:柴胡辛凉,入肝胆经,透达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
2.臣药:黄岑苦寒,清泄少阳之热,柴胡、黄岑一者升散,一者降泻,共同和解少阳。
3.佐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祛邪,防邪内传。
4.佐使药:炙甘草甘温,助参枣扶正,又调和诸药。
张仲景原方的剂量为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现代的中成药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开发而成,包括小柴胡颗粒、小柴胡片以及小柴胡胶囊、泡腾片等。以小柴胡颗粒为例,其成分略有调整,一是将半夏换成了姜半夏,即将半夏用生姜和明矾炮制以得到姜半夏,可以去除半夏毒性,并强化了止呕反胃的功效;二是将人参换成党参,因党参除了无大补元气外,其功效与人参接近,且价格更为亲民。
在本轮新冠疫情中,患者只要在畏寒之后出现发烧、忽冷忽热、口苦、恶心或者女生在月经期发病,使用小柴胡颗粒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缓解各种不适症状,缩短病程,只此一种药,即可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医圣”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依旧福泽当代的中华儿女。
四、小柴胡汤的其他变通用法
著名中医马有度教授从医40余年,运用的最多的就是小柴胡汤。他表示,在医门八法之中,和法的应用最广,而小柴胡汤又是和法中最精炼的代表方。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他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关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4.止嗽小柴胡: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10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马教授表示,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马教授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除宗仲景之意,重用柴胡30g之外,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治疗内伤杂病,则柴胡、黄芩均用15g。无论外感内伤,均用党参代人参,治外感用10~15g即可,治内伤则加大为20~30g。